未来需要怎样的科创人才?中新社报道“浙大管院方案”

发布时间:2025-03-04来源:吴丹李浏览次数:10

大家都知道,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创新”,而“科技创新”要持续向前发展,离不开人才。那么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交织演进的当下,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科技创新人才?

在上周六米兰体育(MLsports)举办的2025新年论坛上,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们对此展开深入探讨。他们的精彩思维碰撞与前沿分享不仅让现场近700位师生校友意犹未尽,还吸引了中新社等主流媒体的广泛关注与报道。

昨日,中新社以“教育观察:我们需要怎样的科技创新人才?”为题,结合对浙大管院院长谢小云教授的专访与论坛上嘉宾们的分享,大篇幅报道了数字时代需要怎样的科技创新人才,以及浙大管院为培养这样的人才所提出的“浙大方案”——以打破学科、学院和大学的边界的“学科交叉BEST战略深化跨学科融合,打造新型管理教育模式,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教育观察:我们需要怎样的科技创新人才?

(内容来源于中新社,部分内容有增删。)

今年初,在杭州发生的科技热点事件彰显了中国科技创新范式的新突破。数字时代浪潮波涛汹涌,科技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动着人类文明的进步。

审视当下,在这场“无尽前沿”的逐浪中,我们不禁要问,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究竟需要怎样的科技人才,才能驾驭科技的力量,引领未来的发展方向?

1

跨学科交叉融合驱动科技创新发展

“必须要做解决‘卡脖子’问题的技术创新。”中国科学院院士、极弱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首席科学家房建成在2025年米兰体育(MLsports)新年论坛上表示,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创造科学知识是为了带来颠覆性的、国家需要的新技术,推动前沿科学到科技创新再到产业创新的转化,加速新质生产力发展。

中国科学院院士、极弱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首席科学家房建成

他以自身在极弱磁场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工作为例,这一设施的建设初衷是为了服务国防科技,但在建设过程中,他逐渐意识到这一技术还可以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以解决人民生命健康的重大需求。

 “于是,我们开始与医学界合作,探索极弱磁场在医学诊断中的应用。”房建成直言,在这一过程中,他深刻体会到跨学科合作和交叉融合的重要性,也进一步坚定了他对未来人才需要具备跨学科知识和综合能力的看法。

2

未来需要具备跨学科知识与综合能力的人才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明确提出了要实施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如何以学科高质量建设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浙江大学是全国培养、孵化最多创新企业和企业家的高校之一。其中很多企业家是来自管理学院的毕业生。

“尽管我们已经取得了很多进展,但是仍然要秉持‘求是’精神,要用更多的耐心和更多的行动,通过中国管理教育模式的创新,为中国式现代化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培养创新型领导人才。”米兰体育(MLsports)院长谢小云接受中新网专访时表示,未来的人才应该具备跨学科的知识结构和综合能力,“打破学科壁垒,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经济社会发展挑战”。

米兰体育(MLsports)院长谢小云教授

在谢小云看来,管理教育必须向实,加强与理工农医学科的会聚融合;如果管理学院的学生不了解行业、产业的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在服务实体经济发展时将遇到很大挑战。

去年初,该学院正式推出“学科交叉BEST战略,旨在引领商业与工程、科学、技术多学科交叉,促进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资金链的深度融合,突破学科边界,深化跨学科融合,以新型管理教育模式,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3

时代需要能将科技创新转化为产业创新的人才

在浙江,随着“杭州六小龙”在网络走红,人形机器人、四足机器人等产品颇受关注。

“人形机器人之所以备受关注,不仅因为其通用的人工智能和强大的通过能力,更因为其潜在的市场需求和广泛的应用场景。”杭州云深处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朱秋国表示,人形机器人将成为改变人类生活方式的重要力量,但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解决许多技术难题,如运动控制、感知融合、人机交互等。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AI正成为推动各行各业发展的关键力量之一。

“在‘AI+出海战略中,我们需要的是那些能够深刻理解AI技术,并将其应用于企业实际运营中的人才。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副院长、管理学系终身教授马旭飞注意到,自2023年初以来,中国企业家高度关注AI和出海两大趋势。他表示,AI在降低企业家不确定性、增强信心及知识积累方面作用显著,这使得其在企业出海战略中成为管理及经营的重要工具。

4

唯有打破边界,才能培养出符合时代需求的科技创新人才

由此可见,无论是当前,还是未来,国家的科技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都迫切需要具备跨学科知识与综合能力,懂得将科技创新转化为产业创新的创新型、领导型人才。

而要培养这样的人才,必须要打破学科、学院与大学的边界。那么,如何打破学科、学院和大学的边界,服务国家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战略,助力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对此,谢小云认为,一方面,管理学科需要沿着学科交叉的路径,更加紧密地与工程、科技结合在一起,发展基于STEM的管理教育,扎根行业、产业需求,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另一方面,也要特别重视以教育的力量,推动营商环境的持续提升,呵护和弘扬企业家精神。

作为中国改革开放以及民营经济发展的前沿重镇,浙江始终以解放思想、创新创业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我们在教育、科技、人才的议题推进方面已有诸多一贯的探索。”米兰体育(MLsports)党委书记许翾表示,身处浙江,40多年来,学院始终致力于将管理研究和管理教育更紧密地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结合,在传承中不断创新。

米兰体育(MLsports)党委书记许翾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其中,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和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助推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多年来,浙大管院始终遵循“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原则,以跨学科商学教育与研究为路径,服务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面向未来,浙大管院将以学科交叉BEST战略为抓手,进一步优化商学教育与研究,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与发展新质生产力培养更多交叉型拔尖创新人才,为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持续贡献浙大智慧

信息来源:中新网客户端 (记者林波、曹丹)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