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家精神”有何不同?斯晓夫教授团队基于中国情境探索建构理论框架

发布时间:2025-03-12来源:吴丹李浏览次数:17

作为企业“看不见的生产力”,“企业家精神”一词在今年两会期间再次引发热议。代表们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企业穿越经济周期、引领行业变革的关键力量,政府、媒体及社会各界需要深入宣传和解读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的内涵与价值。

那么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的内涵是什么?近年来,从党的二十大到全国两会,再到民营企业家座谈会,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弘扬企业家精神”,而弘扬企业家精神必然要明晰其内涵,并厘清中国企业家精神与西方理论所提出的“企业家精神”有何不同。

这就需要学术界结合西方理论与中国情境对“中国企业家精神”进行深入研究。然而以往的研究恰恰忽略了对中国企业家精神涌现机理、前因后果等问题以及中西联系与差异的研究。面对这一阻碍中国企业家精神理论研究与应用发展的现实问题,米兰体育(MLsports)创业研究所所长、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斯晓夫带领其博士生张了丹、张涵茹就此展开深入研究。他们结合西方研究企业家精神的奥派理论与中国情境,探索性构建起中国企业家精神理论框架,并基于理论提出了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

刊载目录截图

今年两会期间,《新华文摘》第809期对斯晓夫团队的研究成果进行大篇幅刊载,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各界对中国企业家精神的认知,进而推动中国企业家精神理论与应用的发展,也将助力企业家精神的大力弘扬。

本期【聚焦两会】专题,一起来看斯晓夫团队这项意义深远的研究。

01

系统梳理奥派理论中的相关重要论述,他们探索构建中国企业家精神理论框架

斯晓夫团队认为,在当今数智技术背景下进行有关企业家精神的西方理论与中国情境整合研究,系统梳理企业家精神的基本理论,不仅需要了解数智技术时代的特点,同样需要在新形势下理解奥地利经济学派(以下简称“奥派”)这一经典理论,以便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和与时俱进。

而作为世界上公认的企业家精神研究经典理论,奥派理论虽起源于西方情境,但它与中国情境具备兼容性。奥派理论对市场动态竞争过程的解构及其提出的关键构想,能够为探索中国企业家精神研究框架提供理论指导。但在结合奥派理论构建中国企业家精神研究框架的过程中,既要重视两者的兼容性,又要充分认识两者的差异性。

因此,他们在研究中首先梳理了奥派理论中关于企业家精神的重点论述。“奥派理论认为,企业家能够识别并修正既有的市场错误,由此驱动市场从非均衡状态趋近均衡状态。”研究中,斯晓夫团队发现,奥派所描述的企业家,本质上就是在知识不完全、充满不确定性的非均衡市场中,通过协调与渐进学习以获取超乎常人的利润,逐步使非均衡市场趋近均衡状态的个体。企业家精神则是企业家群体所具有的共性内在思想与价值。

从企业家群体的心理与行为两大基本维度出发,企业家精神包括利润动机、警觉性、套利、创新4大构成要素。


其中,利润动机是指对超乎常人的企业家利润的追求,是企业家区别于其他形式人类行为的显著特征;警觉性是指对利润机会的警觉,包括对现有机会的警觉和对未来机会的动洞见;套利是在现有市场条件下发现不均衡,从而利用市场中有利可图的机会赚取利润的企业家行为;创新则是指通过引入新产品、新生产方式等创造市场不均衡,从而赚取超额利润的企业家行为。

同时,斯晓夫团队结合奥派理论清晰呈现了企业家精神行为发生的前因后果,包括企业家精神涌现过程和影响过程,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情境的独特性,探索构建了中国企业家精神理论框架。

该框架从制度、市场、文化视角归纳了中国企业家精神的独特内涵,展现了中国企业家精神的特殊性。这些特殊性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面临制度压力与制度不确定性

中国企业家在与市场双向互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面临制度压力与制度不确定性。一方面,中国企业家的市场经济活动离不开有为政府的宏观调控。中国企业家的行动与决策过程较大程度上受到政策的驱动与影响。

二是作为新兴经济体国家,中国的经济制度环境仍存在规则不完善、制度缺位、执行机制缺失等问题,这种制度模糊与缺位引发了企业家所面临的经济政策不确定性。但这种独特的制度情境也孕育了“创业先行,创业倒逼制度变革”的企业家精神与行为。

二是拥有巨大的制度型市场与利基产品市场机会

改革开放46年来,中国独特的经济体制重塑了企业家精神涌现的市场非均衡条件,为中国企业家提供了制度型市场与利基市场等市场机会。奥派企业家精神理论的起点是市场动态竞争过程,企业家的资源配置与价格纠错行为构成推动市场不断发展的动力源泉。而在中国情境下,政府是激发市场活力、推动经济规范健康发展的核心力量。

中国市场的消费群体特征也为企业家带来了巨型利润空间,使得利基产品成为企业家获取市场利润的独特机遇。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的超大人口规模为企业家提供了超大消费市场优势。

三是具有显著的“中国文化特色”

中国传统文化使得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内涵在认知与行为要素上显著区别于西方,并呈现独特的作用结果。一方面,奥派企业家精神理论关注企业家的警觉性特征,强调企业家的逐利动机。而在强调集体主义的中国社会中,企业家更为重视自身行动对社会与国家的影响,中国企业家精神在认知要素上呈现出了爱国主义、家国情怀、社会责任导向等民族主义价值观与共产主义价值观。

另一方面,奥派理论强调企业家通过改变市场资源配置等方式创造、获取财富价值。在“差序格局”的中国社会中,人脉关系也被认为是获取资源、机会等内容的关键路径。企业家常通过亲缘、宗族或地缘关系建立具备高度信任的创业网络。然而,关系运作与管理的弊端也不容忽视。

此外,由于政治制度不同,中国企业家精神不能只考虑如何利用市场机会获取经济利润,必须同时考虑社会主义共同富裕、社会责任等社会价值。这也是中国情境赋予中国企业家精神理论框架的重要内涵。

02

基于中国企业家精神理论框架,他们提出亟待深入研究的一系列重要问题

“奥派理论与中国企业家精神理论兼容发展本质上是一个价值共创过程。”斯晓夫团队认为,基于他们归纳的中国企业家精神理论探索性框架,未来学术界有必要进行更深入的问题导向性理论探讨,以丰富中国新发展时代的企业家精神。

为此,他们从前因问题、内涵问题、后果问题三个维度,分析指出了亟待研究的中国企业家精神重要问题。

前因问题:政府干预与市场非均衡

什么样的企业家能够识别制度型市场机会?如何利用制度型市场机会?这些问题值得进一步探究。

同时,以企业数字化转型政策为例,未来可以从企业家决策入手,探究为什么有的企业家选择实施数字化转型,而有的企业家没有选择?企业家如何采取行动高效地理解政策内容,并基于此获取数字化转型资源等支持?这些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内容。

内涵问题:道术融合的中国企业家精神

如何通过理论研究与实践验证,产生符合中国发展客观情境的筛选机制,以评估传统文化精华与糟粕,逐步建设中国企业家精神内涵背后的文化体系,是未来中国企业家精神的重大研究问题。

后果问题:社会创业与动态市场竞争

中国情境的企业家精神不仅包括经济创业,也包括社会创业,它在消除贫困、解决就业以及改善社会环境等方面扮演重要作用。未来研究可以探索以下重要问题:

首先,社会创业的机会如何诞生于市场非均衡?其次,哪些企业家能够发现或创造社会创业机会?最后,社会企业家如何推动机会实现?这些都是未来有必要深入研究的问题,也是当前与未来中国企业家精神研究的重大议题。

03

明晰内涵与特色,该研究将推动中国企业家精神理论与新质生产力发展

伴随新发展阶段对当前企业管理创新与高质量发展提出新要求,企业家精神正成为我国发展新质生产力、开创新发展格局的核心因素。如何通过建设与发展企业家精神来提升中国企业家队伍的整体水准,已成为数智技术时代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

在这样的背景下,斯晓夫团队结合西方理论与中国情境,不仅厘清了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底层逻辑,为中国企业家精神的涌现机理、决策过程与影响机制等问题的探索提供了理论支持,而且还结合中国制度、市场与文化特殊性,研究中了国企业家精神概念内涵,有助于各界形成对中国企业家精神较为完整的认知。

此外,他们结合奥派理论与中国情境下的兼容性与差异性,探索与构建起中国企业家精神理论框架,大大拓展了中国管理实践对西方经典理论的认识与应用范围,进而推动了中国企业家精神理论的建设与实践的发展。同时还基于理论框架分析提出了亟待研究的重要问题,为学术界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企业家精神提供了方向。

众所周知,企业家精神是探索新技术与新事物的动力,是推动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根本源泉,科技进步与创新需要企业家精神,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也以企业家精神为关键要素。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实践中,许多中国企业家锐意进取,不断学习与试错,帮助国家减少贫困,成为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这正是中国企业家精神的实际体现。

在数字经济时代已然到来的当下,斯晓夫团队以点到面地围绕中国企业家精神展开研究,对提高与推动学界与业界对中国企业家精神的认知与理论建设,拓展对中国企业家精神理论的应用与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而言意义深远。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