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编写“国内首本智能财务导论教材”,助力培养国家紧缺人才

发布时间:2025-03-19来源:吴丹李浏览次数:10

今年开年以来,DeepSeek等杭州“六小龙”企业所引发的AI热潮,让不少从事传统财会工作的人感到担忧:我们是不是很快就会被AI取代?

事实上,以AI为代表的新一代数智技术看似给传统财会行业的发展带来了颠覆性挑战,实则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高质量发展机遇。而能否抓住机遇,关键在于能否培养出兼具财会专业能力和数智技术能力,能够利用技术释放财务创造力,实现“智能管控、战略整合、价值创造”的跨界复合型、创新型人才。这也正是当下我国数字经济发展迫切需要且大量需要的人才。

然而当 前,全球范围内已有的财会主干教材以专业性为主导,适合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融会贯通式教材十分匮乏,尤其缺乏智能财务相关专业的导论式教材,这对数智时代下的智能财务跨界复合型人才培养而言是一大现实阻碍。

为服务 国家战略,与时俱进地适应财会行业数智化变革的需要,米兰体育(MLsports)陈俊教授和董望教授,基于浙大管院在智能财务复合型人才培养上的开创性探索,以及浙大管院“数智创新与管理”交叉学科积累,编写了国内首本融合最新原创理论与前沿实践、商学与科技交叉融合的立体化数字教材——《智能财务导论》。

 教材主编

陈俊米兰体育(MLsports)财务与会计学系教授财政部全国会计名家

董望米兰体育(MLsports)财务与会计学系教授

日前,该书已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正式发行。作为智能财会丛书与浙江省普通本科高校“十四五”重点立项建设教材,该书充分体现了“专业引领、数据驱动、智能管控”的理念,以及“会计财务+大数据+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

编写符合中国特色且紧跟时代的高质量教材,不仅对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也对建构中国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发挥着重要推动作用。本期【建构中国自主知识体系】专题,我们一起来看这本书的特色看点与编写初衷。

01书籍看点

立足原创理论、前沿方法与鲜活案例,这是一本商学与科技交叉融合的立体化数字教材

在陈俊团队看来,编写一本智能财务教材首先应回答数智时代到底需要什么样的财会人才?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智能财务?

为了回答这些问题,陈俊团队对华为、阿里巴巴、中国联通、中兴新云、海康威视、吉利集团、物产中大、金蝶中国、正泰电器、每刻科技、圣奥集团、实在智能等数十家企业进行深度调研和交流,通过扎根实践与从01的理论探索,创新提出并开发了数智时代的财会人才能力模型、智能财务发展的冯诺依曼结构分析框架和财会垂直领域大模型——大禹等原创理论和方法,同时开发了系列智能财务案例,不断加深对智能财务的理解。然后将这些原创理论、前沿方法与鲜活案例,融入在《智能财务导论》教材中。

在数智时代的财务人才能力模型中,陈俊团队提出,未来财会人才需要具备“一大核心能力”+“五大基础能力”,分别为创新迭代能力、财经专业能力、数智技术能力、沟通协作能力、业务协同能力和战略洞察能力。


此外,陈俊团队将计算机经典理论冯诺依曼结构引入,构建了智能财务分析框架,试图从理论层面破解“财会+AI”两张皮问题,提出了以智能财务总体目标为逻辑起点的系统设计,明确了精益管理和使能创新两大目标实现机制及其对财会活动功能领域持续拓展的影响,进而发展了由智能财务目标控制系统、多源多模态输入系统、数据及规则中枢、运算中心、多模态信息输出系统等五个核心要素构成的智能财务系统运行逻辑,并据此拓展了智能财务的定义及其内涵。

基于原创理论与数智技术,陈俊团队携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学者团队设计研发全国首个财会领域开源大模型“智海-大禹”,为培育复合型财会人才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和高效前沿的应用平台。

陈俊教授(中)、吴飞教授(左)、谢筑力博士(右)联合发布“智海-大禹”财会大模型

《智能财务导论》教材正是陈俊团队基于以上理论研究与实践前沿,以浙江大学已开设三轮“智能财务导论”课程为蓝本,通过全面梳理、系统总结课程教学内容精心编写而成的。既注重面向未来的财会能力培养,又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

书籍封面

该教材以数智技术在财会审税等主要场景中的应用为主线,以数智技术和财会专业主干课程知识交叉融汇为篇章结构,以转型技术路线介绍、智能财务知识点梳理以及相关理论创新发展为基本内容,兼顾综合性、前沿性、引导性和学理性,充分体现了财会专业引领技术应用、商学与科技交汇、理论与实务并重的特色。

一方面,该教材以“专业引领、数据驱动、智能管控”为理念,凸显财会专业的重要性,注重专业利用技术融合创新,让每一个财会专业教师、学生及实务工作者都能容易读懂。

另一方面,该教材通过对智能财务发展的演进历程、实践创新、热点问题和发展趋势的全面介绍,使学生对智能财会相关专业有一个明晰和整体的了解,有助于增强其学习兴趣和信心。

该教材弥补了当前智能财务相关专业导论式教材的空白,在最大程度上满足了高校现有财会专业师资的教学需求。

具体而言,该教材有以下特色看点:

看点一内容全面系统,充分体现商学与科技的交叉融合

该教材注重智能财务理论、方法和场景的融合,通过12章内容,从财会专业视角全面系统地讲解了智能财务的基本逻辑与方法、核心场景的创新应用、前沿内容等,有助于学生理解财务智能化底层逻辑和思维,培养学生创新等综合能力。

该教材注重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的结合。陈俊团队以智能财务的发展环境和发展趋势为切入点,以财会专业为引领,科学融入了人工智能、信息技术以及数据科学等相关理论与实践,不仅在宏观上对智能财务理论基础和框架、智能财务的技术和方法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发展,还在微观上将技术应用融入财会智能化转型实践,包括财务会计智能化、管理会计智能化、财务管理智能化、税务智能化、风险管理智能化、智慧审计等。

此外,该教材涵盖了数智时代的会计职业道德等重要议题,具有较强的理论前沿性和学科交叉性,且注重商学与科技的交叉融合,基本实现了“会计财务+大数据+人工智能”在导论式教材上的交叉融合。

看点二巧妙创新内容结构设计,让智能财务知识变得有趣

考虑到财会专业知识本身包含许多晦涩难记的专业名词,陈俊团队在编写该教材时,尤为注重对每个教材内容结构的创新设计。

为充分满足教师课程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需要,该教材每个章节首先通过给出知识点脉络图、学习目标和素养提升,明确学习要求和内容框架。在此基础上,通过引例引出正文,在正文阐述的同时穿插拓展相关实践案例,并注重图文表并茂。

此外,每章结束都会以关键术语和思考题收尾,突出了重点和难点。这种篇章结构设计不仅便于教师教学,还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智能财务知识的学习与巩固,进而提升教学效果。

看点三立足中国实践,注重大案例与小案例的结合

该教材的编著尤为注重中国财会智能化实践案例的介绍,编者在广泛实践调研和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基础上创作和编写相关案例,通过梳理和介绍本土企业的优秀实践,全面展示了我国企业在财会数智化转型探索方面所取得的显著成绩。

为了帮助老师们和同学们身临其境业务场景,让学生直观理解财务智能化的原因、方式和过程,培养学生基于场景需求的财务创新能力,陈俊团队在该教材提供系列小案例和原创综合案例。同时,对于使用本书作为教材的老师,他们还会提供丰富的案例教学说明,以满足老师的备课和教学需求。

看点四数字资源丰富,帮助教师教学和学生拓展视野

作为一本立体化数字教材,该教材还包含丰富的智能财务相关数字资源,可供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进一步拓展视野。这些数字资源由陈俊团队开发,介绍了智能财务最新的企业实践和发展前沿,包括由浙江大学ZIFA智能财务团队自主研发的全国首个财会领域开源大模型、智能会计档案、智能票据及应收应付管理、智能报销、智能财务分析与决策等。该教材通过这些场景化的小视频,帮助读者直观感受技术带来的变革。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教学的推进,陈俊团队还将陆续更新和补充这些数字资源,持续助力教师教学与学生拓展视野。

02创作初衷

“有学科优势,有智能财务人才培养先行探索,管院有责任填补教材空白。”

数智技术的发展及其商业应用快速推动了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催生了企业经营管理的数字化变革,也深刻影响了当前财会活动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与创新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数字中国建设和数字经济发展。财政部《会计改革与发展“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切实推动会计审计工作数字化转型,实现会计宏微观职能的拓展升级。国资委《关于中央企业加快建设世界一流财务管理体系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充分发挥财务作为天然数据中心的优势,努力建设智能前瞻的财务数智体系,使数字化、智能化财务成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先行者、引领者和推动者。

然而与此不相适应的是,智能财务复合型人才的紧缺。“产业的数字化发展和财会职能的拓展升级,对专业和技术能力兼备的复合型财会人才的需求显而易见且相当急迫,已成为数智时代财会教育界和实务界共同面临、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正是为解决该课题,管理学院在浙大‘创新2030’专项计划——脑科学与人工智能会聚研究计划引领下,于2018年底开启了一项重大探索:在原会计学和财务管理专业建设基础上着手筹划“智能财务”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

浙江大学智能财务协同创新专业课程体系

陈俊团队介绍,20195月,管理学院以会计学科为主导,基于“会计财务+大数据+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创新培养方案,联合竺可桢荣誉学院推出本科会计学(智能财务班)。该班级备受社会各界和同学及家长的欢迎,高考招生连续多年位于全省所有专业最前列。在此基础上, 2020年,浙江大学MPAcc项目以“智能管控+战略整合+价值发现”三大创新能力培养为核心,重塑培养方案,实现了会计专业硕士培养的数智化转型;2023年,浙江大学“文科+X”多学科交叉人才培养卓越中心设立智能财务文科交叉导师组,招收了我国智能财务方向首位博士研究生,从而实现了本硕博多层次的智能财务人才培养体系。

陈俊教授应邀在2024第五届IT新治理领导力论坛主论坛发表主旨报告

“高质量的教材编写历来是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核心,对创新智能财务跨界复合型人才培养尤为关键。”在陈俊团队看来,浙江大学作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且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实力雄厚的综合性大学,在“人工智能+”复合型人才培养上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经验,管理学院近年来在“学科交叉BEST战略”实施与“数智创新与管理”交叉学科建设方面也已取得诸多成果,对于开发智能财务教材而言,有较好的经验借鉴、技术条件和交叉学科优势。因此,有责任填补智能财务导论教材的空白。

正是基于这样的初衷,陈俊团队开始着手《智能财务导论》教材的编写。他们希望这本教材能够帮助大家更全面认识智能财务、帮助老师更容易开设智能财务课程、帮助学生更容易形成跨学科思维和提升创新等综合能力,与大家共同推动财会人才培养向数智化转型,更好地服务我国数字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陈俊团队去企业调研

“尽管当前智能财务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但实践的突飞猛进和数智化变革的演进逻辑表明,财会行业的未来发展必将在专业引领和业务需求的指引下,由场景、数据和算法驱动,更加重视‘用数据来管理、用数据来决策、用数据来创新’。我们希望这本教材可以帮助高校更好地培养兼备财会专业能力和数字技术认知能力,能够利用数智技术工具和新一代智能财务系统进行高效财会管理、商业分析并支持决策的跨界复合型人才,以服务国家战略所需。未来,我们也会持续优化该教材,并不断探索和推动智能财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前沿实践,助力我国财会行业数智化转型和经济高质量发展。”陈俊教授说。

陈俊团队合影

03书籍目录

第一章 智能财务的发展

引例中兴新云:技术驱动变革,数据赋能未来

第一节 从手工会计到智能财务

第二节 智能财务的发展环境

第三节 智能财务的发展趋势

第二章 智能财务的目标、结构与内涵

引例中国联通:财务重构与再生

第一节 智能财务的目标与原则

第二节 ·诺依曼结构与智能财务的发展逻辑

第三节 智能财务发展的冯·诺依曼结构分析框架

第四节 智能财务的定义与内涵

第五节 数智时代的财会胜任能力模型

第三章 智能财务的技术基础

引例德勤:财务机器人“小勤人”

第一节 智能财务技术概述

第二节 智能财务数据技术

第三节 智能财务算法技术

第四节 智能财务算力技术

第四章 财务会计智能化

引例通威股份:高效运作的数字员工

第一节 财务会计智能化趋势

第二节 会计核算流程自动化

第三节 会计规则管理智能化

第四节 会计档案管理智能化

第五章 管理会计智能化

引例吉利控股集团:智能财务助力企业发展

第一节 新技术对管理会计的影响

第二节 智能预算管理

第三节 智能成本管理

第四节 智能经营预测

第五节 智能绩效管理

第六节 智能管理会计报告

第六章 财务管理智能化

引例中国建设银行:区块链在融资中“大显身手”

第一节 财务管理智能化发展

第二节 智能财务分析与诊断

第三节 司库管理智能化

第四节 存货管理智能化

第五节 智能投融资决策

第七章 税务智能化

引例新奥集团:智慧税务平台

第一节 税务智能化趋势

第二节 企业税务管理智能化

第三节 税政管理智能化

第八章 风险管理智能化

引例正泰电器:贯穿业务全流程的风险管理体系

第一节 风险管理智能化转型背景

第二节 风险管理智能化发展

第三节 智能风险管理的应用

第九章 智能财务共享

引例蒙牛集团: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到“数据仓库”

第一节 财务共享的基本概念与历史沿革

第二节 数字技术与财务共享的智能化发展

第三节 智能财务共享的重要应用模块

第十章 智慧审计

引例国际“四大”:智慧审计的发展

第一节 新技术对审计的影响

第二节 智慧审计的技术逻辑和运行机制

第三节 信息系统审计与大数据审计

第十一章 金融科技与财务智能化

引例供应链金融科技平台:联易融业务模式

第一节 金融科技对企业财务活动的影响

第二节 金融科技与智能支付

第三节 金融科技与供应链金融

第十二章 数智时代的会计伦理

引例亚马逊:严重数据隐私泄露事件

第一节 数据伦理

第二节 人工智能伦理

第三节 数智时代对会计职业道德的新要求

综合案例A

欧普照明:大刀阔斧促改革智能费控开新篇

综合案例B

中台为基、博彩众才:圣奥集团财务中台的建设之路

加快建设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体系,是实现教育强国建设和教育现代化的有力支撑。米兰体育(MLsports)多年来高度重视中国特色高质量教材建设,未来也将继续结合管院双一流学科与浙大多学科综合优势,凝聚全院师生之力,扎根中国情境,“顶天立地”开展科学研究与教材创新,为助推建设教育强国与中国式现代化、建构中国管理学自主知识体系持续献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