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城市的科创如何“破圈”?郭斌基于“杭州经验”剖析策略

发布时间:2025-03-24来源:吴丹李浏览次数:13

自以杭州“六小龙”为代表的中国本土科创企业崛起以来,很多城市都在思考科创“破圈”路径,想要培育属于自己的“科创小龙”。但要让自家的科创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破圈”,光靠企业还不行,城市也需要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外在环境。

事实上,很多城市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于是纷纷开始挖掘“杭州经验”。那么“杭州经验”到底是什么?

《学习时报》2025031906 版截图

米兰体育(MLsports)教授郭斌看来,“杭州经验”在于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打造。近日,他在《学习时报》(2025031906 版)上发表文章,系统剖析了杭州“六小龙”崛起原因,并基于此为中国城市打造创新生态系统献策。光明网理论频道对该文章也进行了转载报道。

郭斌,米兰体育(MLsports)创新创业与战略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他指出,杭州“六小龙”崛起,受益于杭州城市创新生态系统所带来的区域优势。而要打造创新生态系统,城市需做好四件事。

近期,杭州科创“六小龙”(包括深度求索、宇树机器人、云深处科技、游戏科学、群核科技、强脑科技六家科创企业)由于在“黑科技”和前沿科技领域的突出表现,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

事实上,这些科创企业所产生的影响已经不仅仅是在公众与媒体的关注度上,甚至直接引爆了资本市场对于中国概念股的重新估值。

对于这些企业所引发的现象级关注,人们不禁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科创“六小龙”会出现在杭州?有趣的是,在202529日《经济学人》(The Economist)对于Deepseek的报道中,将杭州称之为“中国硅谷”。这或许给了我们寻找这个问题答案的思考方向。

01

杭州强大的“城市创新系统”提供了支撑与助力

硅谷现象研究上的知名学者安娜莉·萨克斯尼安(ANNALEE SAXENIAN)在1996年出版的《区域优势:硅谷与128号公路的文化和竞争》一书中,对硅谷的崛起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提出硅谷的崛起归因于开放与竞争的区域氛围、充裕的人才供给、新兴的技术去世的影响,尤其强调了区域创新系统的影响。

对于科创“六小龙”而言,尽管它们各自都有着自身的独特性,但是它们都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杭州作为“城市创新系统”所提供的区域性优势。

具体而言,我们可以从经济发展水平与创新实力两个角度来看到杭州作为城市创新系统所具有的综合性优势。

2024年,在15个副省级城市当中,杭州的GDP水平处于第4位(仅次于深圳、广州、成都)。依据我们逐年发布的《中国A股上市公司创新指数报告》,在2024年创新指数500强企业数量排名前30的城市榜单中,杭州位列第4,仅次于上海、北京、深圳。

而从2024年专精特新小巨人上市及挂牌企业的城市分布情况来看,杭州排名第5(仅次于北京、上海、深圳、苏州)。

尽管看上去杭州在一些单项的排名上并不是属于最为前列的,但是杭州有一个较为明显的特点,那就是在各个方面都较为均衡。这也是杭州的城市创新系统具有很强的支撑效应的原因。

需要指出的是,杭州科创“六小龙”所处的产业或技术领域都与一些趋势性的新兴技术浪潮密切相关,这一方面为科创企业提供了爆发式的生长机会,另一方面也更体现了城市创新系统所具有的支撑与放大效应。

正如对硅谷的一些研究所发现的那样,在城市创新系统中,由于产业关联、人才流动所带来的知识溢出效应,让每一个身处其中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并不仅仅依靠自身的能力与努力,也极大地受益于所嵌入的区域创新生态系统。

02

“国产替代”与“文化自信”为本土企业带来历史性发展机遇

除了得益于技术赛道带来的发展潜力,近年来,国产替代与文化自信为杭州“六小龙”等本土企业带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如今,国产替代正在逐步成为中国本土企业面临的一个趋势性的巨大增长机会。很大程度上,这是由三个因素交织在一起所造就的:一是逆全球化的趋势迫使中国本土企业需要越来越多地关注业务连续性和供应链稳定性管理;二是本土企业与西方跨国公司的竞争导致在技术获取上的难度和成本在不断上升;三是中国本土市场需求的潜力正随着本土购买力的持续上升而逐渐释放。

在逆全球化出现之前,本土的科创公司在进入一些业务与产品领域时需要与全球最好的公司展开竞争。但由于很多创新的技术和产品在改进上需要有很多前期的试错机会,加之由于规模与试错机会上的限制,本土企业在成本与性能上会存在着一些初始的劣势,很难切入那些由成熟的领先公司所控制的市场。

即便是在技术性能与产品品质水平相当的情况下,由于缺少足够的前期业绩来作为技术水准的证明,这些企业想要获得市场的机会,难度很大。而逆全球化所催生的国产替代趋势,给我们的科创企业提供了更多的市场机会和空间,更有利于它们利用自身的灵活性优势。

同时,文化自信也使得本土市场在选择本土科创企业提供的产品、技术和服务上有了更强的倾向和宽容度。《黑神话:悟空》游戏在全球爆火及动画电影《哪吒2》创记录的票房便是例证。

03

一个城市的创新生态系统应该如何打造?

在国产替代趋势与文化自信提升的大背景下,其他新兴城市要想抓住科创企业发展机遇,需要构建强大的创新生态系统。

那么一个城市的创新生态系统应该如何打造?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以有竞争力的生活成本与发展机遇引才

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打造离不开人才的吸引与涌入。年轻人是城市活力的源泉,尤其在科技创新和创业领域,他们的活力和创造力是不可或缺的土壤。新兴城市若想形成对青年人才的磁吸效应,需在生活成本竞争力与事业机会供给间寻求平衡。

杭州对年轻人友好的城市氛围在这方面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准一线城市,杭州在生活成本上相对其他城市而言更具吸引力。

生活成本包括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包含一些隐性的如城市通勤这样的时间成本。当然,年轻人的涌入并不是单纯决定于生活成本的,还取决于所在的城市提供的事业发展机会和空间。

就此而言,杭州市政府自2008年以来一直强调创新创业的重要性,在城市中新发展的产业生态也与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有关(典型的如电商、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等)。这些技术及知识密集型的企业既具有较为快速的发展潜力,也会给青年人才提供良好的发展回报。与此同时,正是由于产业生态的形成,以及所在的技术领域具有很强的跨行业渗透性,青年人在公司和领域选择上有了更具多样性的机会,这也是对失败与试错的宽容文化形成的基础。

第二 构建完整且高效的产业链和创新链

对于打造城市创新生态系统而言,构建完整且高效的产业链和创新链是重要基础。我们知道,技术创新在市场化和产业化当中一直存在着两个需要破解的难题:”技术与市场的融合“以及”效率与灵活性的悖论“。

也就是说,技术创新的市场化与产业化不仅仅强调技术本身的发展及其先进性,还需要寻找到适合的应用场景并且解决成本和品质稳定性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很多时候并不仅仅依靠企业自身,还需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外部资源。

通常来说,大公司在创新方面往往因拥有充裕的资源、丰富的经验和完善的管理体系而更易于实现效率上的优势,但在适应市场和技术快速变化上却显得灵活性相对不足。而小企业则正好与之相反。在城市的创新生态系统中,大企业与小企业是同时存在的,它们可以共同形成效率与灵活性兼得的整体。

杭州这些年所发展起来的高效率的制造业基础,所形成的具有多样性的数字化产业生态,从天使投资创业投资到产业资本的完整金融支持体系,以及从创业孵化器、公共创新服务平台、科技园区、重点实验室到企业研究院的多层次多元化产业化支持体系,使得科创企业可以把相对有限的资源和精力聚焦在它们更擅长的价值创造环节,更大限度地发挥它们的创新能力与创造力。

第三 激活大学在城市创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此外,大学在城市创新生态系统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正如在《经济学人》关于Deepseek的报道中,浙江大学被重点提到。

我们可以把大学在城市创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划分为三个方面:大学为科创企业提供创新创业人才;通过创新创业教育为学生埋下创新创业的种子;通过多学科交叉为创新创业提供技术与思想的来源。

在杭州科创六小龙当中,有半数的创始人是浙大系的。在人们常说的杭州创业的“新四军”(阿里系、浙大系、浙商系、海归系)当中,浙大系一直是非常活跃的群体。在1999年时任浙江大学校长的潘云鹤院士支持开设的由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与管理学院共建的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项目(ITP),这些年来培养了大量的浙大系创新创业人才,并且因此获得了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另据不完全统计,浙大校友上市企业已有316家。

尤其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媒体提到的是”杭州六小龙“,但在黑科技和创新创业上取得突破的远远不止这六家企业。例如在余杭区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上因为智能眼镜而上热搜的杭州灵伴科技;因具有超强避障能力而登上《 Science》封面的无人机集群技术;推出全球最快四足机器人黑豹2.0的镜识科技等,这些企业的创始人都与浙江大学密切相关。

当然,在杭的其他高校,也为杭州创新生态系统的打造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的人才。

第四 持续且系统地为双创提供政策支持

除了高校人才培养外,杭州市在这些年来持续而系统地推出的创新创业引导政策也是功不可没的。

杭州市自2008年开始,连续实施多轮大学生创业创新三年行动计划;2014年杭州提出了打造”双创之都“;杭州市“十三五”规划纲要中,杭州提出了打造中国创新创业之都的目标,《杭州市大学生创业三年行动计划(2014-2016)》也被制订与实施;2015年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落户杭州,等等。

正是多年来杭州在双创上保持政策的稳定性与连续性,为基于创新的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吸引了大量的创新创业者涌入杭州,生活在杭州,创业在杭州。

04

创新系统的打造仍面临挑战,亟需中国各个城市共同探索

杭州科创“六小龙“的出现其实也为我们带来了一些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

不论是深度求索的Deepseek还是宇树机器人所推出的人形机器人,或者是其他”六小龙“公司所推出的产品及应用,这些创新都是在国际上已出现的技术轨迹上进行二次创新或是赶超的。

在中国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过程中,如何去探索那些人类未知的技术疆域,如何去开创那些还没有被踏足的技术前沿,依然是我们在打造城市乃至产业创新生态系统中需要努力的方向。

此外,尽管大学目前已经意识到学科交叉融合的趋势,并且在人才培养上围绕学科交叉做了不少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不过,如何适应科创领域对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依然面临较大的挑战。

这是因为从目前科创领域的发展去向来看,越来越多的产业级创新需要的是那些掌握了多学科复合专业技能的人才,而大学目前以院系和专业领域划分为基础的培养模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距离。

这些挑战,既是时代给与我们的命题,也是指向未来的路标,我们相信中国的各个城市在打造城市创新生态系统的探索中将会寻找到更多更好的答案。

信息来源:学习时报

关闭